媒界大咖,山城“論劍”。6月29日,以“新時代,主流再出發”為主題的第四屆觀媒峰會在重慶拉開帷幕。本屆峰會由觀媒、觀媒研究院主辦,華龍網聯合主辦,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為峰會提供學術指導支持。
在“媒體數據運營之問”環節,多彩貴州網副總編輯胡濤、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運營中心主任張宇宜、九派新聞總編輯諶達軍、重慶華龍網海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路曦進行圓桌對話,對話主題為“媒體的數據觀與數據價值”,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董天策主持對話。以下是觀媒君整理的諶達軍的發言內容:
九派新聞從去年回到長江日報報業集團以后,做了一些調整,從過去放眼全國到現在更加注重服務在地項目。因為我本人也是集團新媒體辦副主任,所以我想講一下我們集團包括九派新聞媒體數據管理的想法。
如果從媒體數據端來看,我覺得現在已經從教學、實踐方面都達成了共識。歷史數據怎樣去喚醒,我覺得在成本、目標性上是一個挑戰,但是從版權、獲得性上更容易。當然也有數據是需要跨界與各個條線、各個領域合作。
黨媒怎么去突破政務數據?長報集團去年想了一個方案,就是開發城市留言板,過去長江網叫“市民零距離”,通俗來講就是把市民的投訴反饋到政府,由政府解決并納入考核。整個體系在去年新任書記到任后得到了具體的落實。通過政府強制推動來實現,在全國應該說取得了很好的反響。在這個過程中,要想以媒體人的身份拿到政府的數據是很困難的,所以還需要很多的高層領導去推動這件事。比如,除了投訴到我們平臺的數據以外,還有市政府市長熱線的數據,這些數據怎么獲得?
第二個是帶有用戶場景性的媒體數據。如果單純從媒體報道什么內容,今天有一些什么消息來講,這些也是數據,但是這種數據可用性并不大,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帶有用戶標簽的數據,例如與某機構組織一場活動,活動中用戶的積累曲線,用戶的基本節點性信息。為此,九派做了個嘗試——紅色電子護照。按照市委的要求要加強中小學生紅色教育,我們與市教育局、文化局合作,打通了所有紅色歷史景點、博物館。中小學生在寒暑假或者周末必須按照要求去參觀、打卡、寫作業,全程操作都在我們平臺進行。這些數據我們雖然只做了大半年,但是已經有很多數據的沉淀。當然,做下去還需要繼續探索。更多數據解讀:www.hiouchirealestate.com/tag/shujv
如果講大數據在新聞生產尤其是傳統媒體新聞生產中的作用,我想有幾個方面可以談談,第一是對新聞采編、報道的輔助。我與凡聞科技王鳴王總交流過很多次,他們提供給我們的產品,可以通過傳播效果展示,知道我們網站推介、生產的重點,這就是輔助性的。第二是數據梳理后在流程上提高效率,比如圖文匹配。過去版面編輯編發記者的稿件時,準備一張圖需要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們在傳統媒體工作過的都有這個體驗。但是如果我們做好了內容庫,就可以直接調用甚至智能調用。還包括文字的數據,比如相關題材的歷史數據背景,對于新記者來說,可以幫助他對歷史內容有所了解,這些都是輔助。
更主要的是反向的,我們現在做大型重采時需要歷史數據,我做完之后應該是一個模塊,這個模塊可以給主題提供結構。第二個是更深一級的IP化,即能自成IP體系。成為IP體系后,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完成了結構性的數據。比如我從2013年開始做《蘇軍尋訪》的系列報道,克服了很多困難獲得了中國新聞一等獎。這里我想提的是,我們一開始確立這個項目就確立了以下幾點:一是報道本身;二是獲取更多歷史數據,可以看到它是有很多歷史空白的東西,這些歷史檔案數據的版權都是很有價值的;三是要做版權和內容的開發,我們后來接著做的就是做展板、出版,還有俄文版的出版物。第四就是數據開發,讓更多數據匯聚到我們平臺,共建數據中心。我們應該有IP結構化、品牌化這樣的目標。
價值變現我個人認為有這樣幾點。從我們整個生產流程來說,它的邏輯起點可能就是從編輯記者開始,本身要樹立數據產品意識。第二是我們通過跨界,和合作客戶共同獲取用戶,不管是企業客戶還是政府客戶,這樣才能夠消除以后隨時可能歸零的風險,就是要共同來搭建一些有價值的平臺。當這個項目給我們時,我們往往會把項目經費看成我們的收入或者利潤 ,實際我覺得應該看作是流水,更多投入出去,然后搭建平臺,我們在這方面是有教訓的,如果我們不能在有效窗口期獲得用戶、黏住用戶的話,我們的數據就是沒有價值的。
關于媒體數據使用過程中與公眾隱私的沖突問題,我認為法律有滯后性,因為目前國內互聯網發展比較迅猛,不斷有新的規范逐步出現。我們也收到上級管理部門的規范要求,我們集團也從公司層面包括技術層面、基礎物理層面和管理層面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
我們作為一個事業單位,要保證公信力和對黨的責任,因為沒有更多商業利益的驅動,所以我們對數據的管理,從目前來看是非常規范的。第二個是剛才說到的,很多地方公益性合作都會交給我們這些國企或者事業單位,這也反映了我們目前的運作還是很良好的。
·氧分子網(www.hiouchirealestate.com)延伸閱讀:
??阿里研究院潘永花:從數據共享開放看DT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