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看好什么樣的創業模式?什么樣的團隊是他的投資首選?年輕創業者常犯的致命錯誤是什么?中美創業企業環境和文化的差異在哪里?兩個小時的深度交流,干貨盡在此文。
視頻 ?李開復專訪:未來五年創業的爆發點
泰爾認為中國的創業者非常勤奮,但行業競爭十分激烈。但是,他還是很看好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前景?!斑@個世界上一共有三個互聯網:英語版的互聯網、中文版的互聯網、其他?!边@是泰爾對互聯網的分類。他認為,一個從英文和中文的互聯網起步有著足夠大的體量,而其他語種則不然。如果一個創業著征服了中國市場,也就離征服全世界不遠了。
氧分子網(www.hiouchirealestate.com)訊??PayPal公司創始人、《從0到1》的作者、硅谷知名風險投資家彼得·泰爾(Peter Thiel)5月27日晚在創新工場與李開復進行了一場對話,并回答了創新工場投資的創業者們的提出的問題。
全球獨角獸公司(估值10億美元以上、由風投資金支持的未上市公司)的分布也佐證了他的看法。美國和中國是兩個最大的獨角獸的產地,數據顯示,全球有2/3的獨角獸公司來自美國,2/9來自中國,而來自中美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只有1/9。
《從0到1》像是互聯網界創業熱潮中投下的一枚炸彈,掀起巨浪無數,一時洛陽紙貴!這本人人都能看懂的資本、創業專著告訴創業者們:創新不是從1到N,而是從0到1;失敗者才去競爭,創業者應當選擇壟斷……
值得一提的是,在泰爾的《從0到1》書中和中文版新書推介會上,他都曾表示并不看好中國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會。泰爾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來自兩類發展,一是縱向的創新突破,也就是從0到1,二是將現有的成功模式進行復制,也就是從1到N。從1到N是中國盛行的創業模式,而泰爾更推崇的則是從0到1。
在與創業者們的交流中,泰爾提到,年輕創業者最可能犯的錯誤,就是找錯聯合創始人。他此前也多次提及,創業搭檔最好是相識多年,而不是在某次創業者剛剛結識的。
以下是對話的主要內容:
關于創業者如何能在殘酷的競爭廝殺中存活下來
泰爾認為,創業者一定要注意兩個時間段:T1表示快速獲取市場,成為壟斷者所需要的時間;T2表示競爭對手可以追趕上來的時間;如果你沒能讓你的T2大于T1足夠多的話,你很快就會被競爭對手抄襲甚至超越;
對話中,李開復提到由于殘酷的競爭環境,在中國大部分的創業者會選擇免費的商業模式來吸引用戶,而對此商業模式Peter則持保留意見,他以雅虎、ebay、微軟和亞馬遜為例,認為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對于另一本風靡全球的創業指導書《精益創業》,Peter認為“精益創業”和“從0到1”中的有些定義是可以被詮釋出不同的含義。他認為創業本身就是一個順其自然的過程,你需要一邊做產品一邊摸索,并從已有的用戶行為中獲取反饋;你可以通過ab test來測試你的產品,卻不能通過這種方來來建立完整的商業模式。在美國很多成功的互聯網公司,比如Google就沒有通過ab test來得出搜索技術產品的有效結果,Apple也是個例外,Instagram也完全是一個意外,兩個觀點都可以運營,但是創業者必須明白:創立公司和創立成功的公司是不同的。
Peter同時還提到,不要小看小的壟斷優勢,雖然小壟斷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是市場就是由眾多小的部分構成,所以持續疊加你的小壟斷優勢,必然能夠得到顯著的結果。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是行業壟斷者,而實際情況不是的話,作為創業者,情況就非常危險了。[氧分子網(www.hiouchirealestate.com)]
作為一位投資人,Peter也和創業者們分享了他的投資邏輯,對于是否投資一個項目他通常會從商業戰略、團隊、產品三方面來評估,如果三方面都很好的團隊,當然非常好,但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判斷上也會有所傾向,比如消費領域中,產品就會比團隊更重要,而在科技領域中,擁有科學家的團隊就能獲得更多的青睞。
看過很多創業失敗和成功案例的Peter還指出,大部分年輕創業者最可能犯的致命錯誤,就是和一個錯誤的人一起創業。他說他最喜歡問創始人和合伙人都是怎么認識的,如果答案是大學或者工作中就認識對方,彼此了解對方的優缺點會是他比較看好的團隊,而如果創業者回答我們是在一兩周前的某個大會上認識的,或者剛好有個好的點子一拍即合就一起創業了,那就只能呵呵了……
創新工場投資的創業者們提出了這些問題:
如何區分好的創意和不好的創意?
在李開復博士和Peter的對話結束后,現場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CEO提出了很多問題和Peter做了深度溝通,有創業者提到Peter在《從0到1》的書中提到了好的創意和不好的創意,希望Peter能夠具體描述分析一下;
對此,Peter解釋很多公司都在之前不被人關注的領域脫穎而出,他也一直在思考,為什么許多非常優秀的公司,他們所在的領域卻不被認可或者認知,比如早期的Airbnb,所以并不意味著大家都不認可的創意就一定不是好的創意。
投資行業變化有什么看法?
創投圈的CEO李曉寧則希望Peter談談對投資行業變化的看法。Peter認為如果投資人非常有條理性和原則性,而且會聚焦在其他人可能都不太看好的公司上面,那你就是這個投資領域的壟斷者。市場上有很多的盲點,不容易被人發現。
中美企業文化差異
課程格子的創始人李天放提出了中國創業和美國創業在企業文化上的差異,Peter說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核心人物,這種獨特的人物性格通常會比HR所說的企業文化要更加具象化,很多時候其實企業文化是比較難以捕捉的東西。
中國創業公司進入美國市場的困難在哪里?
小魚在家的CEO宋晨楓希望Peter能分享下中國創業公司如果要進入美國市場有可能會碰到什么樣的難題?Peter說最大的難題就是分銷。對于所有產品來說技術是核心,通過技術創造出產品后剩下的就是如何銷售產品。即使你對你的市場很了解、用戶很熟悉,銷售仍然非常難做,更何況是在你不熟悉的市場。比如日本的文化就非常難懂,相對而言美國市場可能相比日本更適合中國創業者。雖然語言不同,文化有些差異,但是渠道和商業模式有很多時候是相似的。在其他地區很有可能銷售渠道就很有可能非常不同了。
PS:輕松友好的對話在精彩的思想碰撞中迎來了結束,李開復博士代表創新工場感謝Peter的到來和分享。未來創新工場會持續邀請業內大牛級的創業導師來和更多的創業者溝通交流,歡迎大家持續關注創新工場,獲得更多的創業干貨和與創業前輩面對面的機會。
·氧分子網(www.hiouchirealestate.com)延伸閱讀: